分了好幾天,好不容易把宮部美幸的模仿犯吞完了。

More about 模仿犯(上)在買這本書前,我先看了好幾個人的書評,說這本書是宮部美幸作品的巔峰之作,但是在看這本書前最好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內容非常沈重。這幾年我看書或看電影喜歡看沒有什麼大腦的東西,最好只要嘻嘻哈哈娛樂自己就好了,不大喜歡太沈重的東西。然而我最終還是拗不過好奇心的驅使買了模仿犯。

模仿犯分成上下厚厚的兩本書,果然不是花一天兩天可以嗑完的。然而我還是一邊看一邊嘴上說好可怕好可怕,一邊佩服宮部美幸。我曾經看過幾本推理小說,如果真要說是佩服的話,應該是松本清張的殺之器吧。印象中松本清張對案件的描述逐一抽絲撥繭,架構非常嚴謹,讓讀者可以跟辦案的警探一起思考抓出犯人。其餘看的推理小說,對於案件的描述就過分輕淡,在故事的結尾來個真相大白,反而比較像娛樂消遣用的小說,看到結尾「喔」了一聲就沒了。

但宮部美幸的模仿犯跟我以前看的都不同。故事的一開始是由多宗女性的失蹤案和公園裡的垃圾筒裡出現女性的手腕開始,警方開始調查案件,同時也引發記者、文字工作者的報導。第二部份,則是以犯罪者為第一人稱描寫他們犯案的過程和理由。當然啦讓我邊讀邊罵的就是這一部份了。雖然說以不同人為主軸交叉發展故事的寫法並不少見,但劇情裡面讓我覺得可怕的應該是殺人犯殺人的心態與動機吧。殺人犯是叫做浩美和和平的兩位年輕人,約二十幾歲,兩人是國小、國中同學。浩美聰明、外表吸引人,但個性衝動,和平的個性聰明、謹慎。和平在一連串的殺人案件裡面是擔任導演的角色,也就是說他認為他是在導一齣戲,為了讓這齣戲精彩,吸引大眾的眼光,他設計了殺人的劇情,然後再去找演員(受害者)來加入這齣戲。兩人根據和平的劇本殺了十幾、二十人後仍然沒有留下任何把柄。

至於為什麼一直沒有被警察抓到呢?可悲的是,小說中的被害人大部份都是女性。首先這些女孩子都是來自於問題家庭的孩子,也有的是本來自己就是問題少女,所以離家出走的事並不是不可能的事。當女孩子被犯人擄走之後,家人雖然覺得孩子好幾天沒回家了而奇怪,但想想很可能是離家到哪裡去了,怎麼也不可能想到自己的孩子早就被擄了被殺害了,所以當犯人假冒小孩的字跡寫信給家人說自己離家要家人不要擔心時,家長竟然想都沒有想就接受了(根本沒有對孩子的筆跡),離譜的是還繼續匯錢到小孩子的銀行帳戶,心想即使小孩離家出走,也是要用錢的吧,連報警都沒報(還就這樣過了好多年),非常不可思議。

除此之外,這本書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對於殺人犯心理的描述。他們綁了被害人之後,把他們囚禁起來,一方面還巨細靡遺找出屬於被害人與其家屬之間的回憶。比如說,犯人找出其中一個被害人(中年男子)與妻子剛開始認識的經過,然後再打電話給被害人的妻子,故意講出這段過往,利用這段過去的甜蜜回憶傷害被害人的妻子。或者問出被害人(年輕女生)小時候常與媽媽在家附近公園裡的大象溜滑梯玩,所以把被害人殺死後,故意打電話給被害人的媽媽,叫媽媽去公園裡接她的女兒,讓媽媽發現女兒的遺體被放在大象溜滑梯上。也就是說只是單純的殺人並不有趣,有趣的是怎樣戲劇性地造成社會大眾的驚訝或被害人家屬的傷害才是殺人的真諦。此外和平也擅於操縱被害人的情緒。比如說如果只是盤問被害人過去的重要回憶,被害人也有可能不說,然而他卻利用被害人害怕與期待的心理-----被害人被綑綁監禁之後,不知道和平與浩美把他們綁來的目的是什麼,或者接下來要做什麼,所以期待如果對犯人的問題有問必答,或者盡量配合他們,offer錢或者性,也許他們就會放過自己了吧。結果最後還是上當了。

至於他們一開始是如何接近被害人的呢?方法並沒有我一開始想像的那麼聰明。在1993-1996的那個年代,手機並不盛行,所以很多時候犯人只是假裝肚子痛,向被害人求救為理由接近被害人,而被害人也就單純的想要幫助犯人而遇害。單純嘛?也許。但想想我過去也曾因為類似的蠢理由而上過當,所以因為類似的蠢原因受害的情形並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實上,如果加上對方長得一表人才、或是長著一張老實無辜的臉,搞不好沒起什麼疑心然後給壞人趁虛而入的機會的人會更多。在現在的社會裡,雖然我們被教導不要接近陌生人,可是也被灌輸幫助人是美德的同時,當看到別人危急的時候見死不救,搞不好因為善良或者罪惡感作祟,也都有可能使被害人答應犯人的要求,致使犯行發生。

另一方面,模仿犯裡對被害人的家屬與加害人的家屬的描述也很精彩。一般的推理小說很少著墨在此,然而模仿犯裡,對於不管是被害人的家屬,還是加害人的家屬,都有傷痛要跨越有很深刻的描述。有的被害人的家屬在不幸發生後,就一厥不振,從此心神喪失躺在醫院裡。有的被害人的家屬不斷逃避,並且讓罪惡感侵蝕自己,想著如果當初我多關心女兒一點,今天女兒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或者當初如果我不讓女兒女婿離婚,今天孫女可能就不會去上班、就不會走在路上被壞人逮到遭致不幸(可是即使當初多關心女兒一點,當女兒發生行為偏差時給她處罰或禁止她跟不好的朋友來往,就一定能避免今天的不幸發生嘛?)。發生不幸後,本以為社會大眾會對被害人的家屬提供更多關心或支持才對,結果被害人的爺爺開的豆腐店的生意卻一落千丈,理由是大家覺得如果再去跟被害人的爺爺買豆腐的話,自己也會傳染到不幸。其中也有因為被害人的家屬失魂落魄,竟導致詐欺者趁虛而入,敲了被害人家屬一筆,讓他們的傷害加深。對於加害人的家屬也有類似的描述。

有的時候覺得作者安排的情節太過巧妙或理由過於簡單,但實際上仔細想想,受害人這樣簡單就受騙的情形並不是沒有可能發生。問題少女很久沒回家,而家人沒有報警的情況也有可能因為面子問題或相信小孩真的離家出走而發生。這個社會面對殘酷的社會案件的事而對被害人家屬產生反感心態的事也不可能完全沒有。宮部美幸對於人類心理的巧妙的描述(人類不可能是全然的善良),我只能說我非常佩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ebor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